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头条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文物藏品鉴研会举办 32件/套“红色传家宝”讲述雨花英烈动人故事
本报讯(记者李子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即将到来之际,6月27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精心遴选32件/套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藏品,推出“文言物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文物藏品鉴研会”第三期“跨越百拾载遇鉴新青年”活动。一件件“红色传家宝”走出文物库房与公众零距离见面,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恽代英烈士翻译的《阶级争斗》与主编的《中国青年》,卢志英烈士用过的瓷盖罐、钢笔和台灯,陈君起烈士和家人的合影以及狱中所作水彩画“梅花”,1925年7月《东方杂志》五卅事件临时增刊,黄祥宾烈士就读于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时的作文簿,许包野烈士写给父母关于希望允许妻子叶雁苹读书的信……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展示的珍贵文物,有不少是烈士生前与亲人珍贵的合影,还有烈士在学习和革命生涯中写给家人的书信、留下的手稿。
“此青年立志奋发,以求若是……”一份20世纪20年代,黄祥宾烈士就读于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时的作文簿,格外引人注目。这本白底红格的作文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作文。文章有理有据,笔迹十分工整,字里行间,体现出一名爱国青年的满怀热忱和远大理想。老师对他的作文也十分认可,在不少重点词句上划了圆圈,表示赞赏,有的地方还写下了“笔酣墨饱,不蔓不枝”“意佳词亦妥”等评语。该作文簿由黄祥宾的兄弟黄祥生于1958年捐赠。
洁白的底色上描出金色的花纹和鲜艳的花朵,做工精良考究。卢志英烈士用过的一只进口瓷盖罐十分引人注目。不少观众很好奇,这件物品看起来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奢侈品”,为何会出现在卢志英家中呢?“这恰恰说明了这位‘潜伏英雄’白天和晚上的‘双面人生’。”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陈列展览处副处长胡卓然说,当时,卢志英化身为上海滩的富商,白天经常要外出谈生意,因此表面西装革履,用的物品也十分讲究。而晚上回到家脱下外套的他,内衣内裤却是用面粉口袋缝制的,一家三口经常吃面疙瘩,能吃上几粒花生米都算是一种享受了。卢志英是很有商业才能的,他利用有限的经费,把生意越做越大。但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他始终坚守初心,从未动摇。
现场还展出了许包野烈士写给父母关于希望允许妻子叶雁苹读书的信,叶雁苹写给民政部门请求帮助找寻其丈夫下落的信,以及1985年叶雁苹在弥留之际捐出的许包野烈士读过的《陶渊明诗话》《增批古文观止》等书籍。这些珍贵的史料文物,无声地讲述着那段荡气回肠的“半个世纪的等待”故事。“根据我们最新发现的史料,叶雁苹也曾跟随丈夫去厦门,以家庭为掩护,协助丈夫开展地下革命斗争工作,并且还曾被捕入狱。她出狱后,和丈夫失散,然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寻夫之路。”胡卓然说。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保存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物藏品,通过更加多样的文物征集和展示活动,搭建更多交流平台,让珍贵文物藏品能够近距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激励更多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