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头条
2025年第四季度“央媒话厦门”采访团昨走进四家单位

厦门人工智能企业硕橙科技工作人员为“央媒话厦门”采访团介绍公司创新产品和演示模型。

采访团走进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了解自动化生产情况。

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为采访团介绍中心内各个业务区。

采访团走进思明智算中心,了解该中心的运营情况。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 林钦圣 图/厦门日报记者 卢剑豪)昨日,2025年第四季度“央媒话厦门”采访团走进厦门人工智能企业硕橙科技、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思明智算中心,调研采访厦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亮点举措和典型经验,感受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硕橙科技
结合AI算法 预测性维护工业设备
机械设备的噪声变化、振动频率、温度波动……这些看似平常的数据里,其实蕴藏着揭示设备健康状态的“密码”。厦门人工智能企业硕橙科技从这些数据入手,结合AI(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工业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在硕橙科技,采访团通过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演示模型,深入了解AI在工业预测性维护领域的应用。
硕橙科技副总裁陈世林介绍,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通过端到端的AI解决方案,“让每一台设备健康运行”。“我们通过前端部署的传感器采集噪声、振动、温度、压力等多维度信息,再结合AI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系统实时给出诊断结果和运维建议,帮助客户实现预测性维护、产品自动化质检、产线智能运维等。产品广泛服务于电力能源、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城市生命线等。”陈世林说。
展厅内,第一代至第六代数据采集与分析设备一字排开,见证了硕橙科技持续创新、不断迭代的历程。“从硬件到软件,我们都高度自主研发,同时坚持用生态思维做产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陈世林说,就在今年年初,公司基于沉淀近十年的高质量数据集与行业know-how(专业知识),推出了国内首个应用于垂类领域的“九畴工业大模型”,进一步夯实技术底座。
陈世林表示,从入选厦门市“双百计划”落户厦门,到获得厦门高新投、厦门创投等国有耐心资本的支持,硕橙科技的成长离不开厦门各级政府的精准扶持。“厦门不仅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而且有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支持。我们将继续扎根鹭岛,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宏发电声
筑牢原创能力根基 做好前瞻技术储备
走进位于集美的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发电声”)展厅,各式各样的继电器产品映入眼帘。作为长期扎根厦门的老牌电子元器件企业,宏发电声研发生产的继电器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约20%,稳居世界第一。
“全球每四辆车中,就有一辆使用了宏发电声生产的继电器。”这一数据引发了采访团记者的提问,“宏发电声的汽车继电器究竟强在哪儿?”对此,宏发电声副总裁吴京洧介绍,汽车继电器关系到行车安全,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多年来,宏发电声一步一个脚印,筑牢原创能力根基,做好前瞻技术储备。正是这份对技术的敬畏与对品质的坚守,让宏发电声继电器不仅通过了全球主流车企严苛的认证体系,而且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一台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整齐排列,全速运转,几名身着无尘服的工人穿梭其间。宏发电声车间内的自动化场景,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吴京洧表示,宏发电声坚信“好的产品要有好的零件,好的零件要有好的模具,好的模具要有好的设备”,围绕这一理念,宏发电声不仅坚持零部件自主研发,而且自主研发模具、自动化设备。依托自动化设备,宏发电声的产线“平均每一秒钟就能生产一只继电器产品。”
宏发电声董事长兼总裁郭满金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平均年增长率达17%左右,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对技术创新的长期坚守,以及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布局。“展望‘十五五’,我们将继续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预计到‘十五五’末,公司销售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
建设智慧应急体系 全链条防控风险
昨日上午的行程令人感慨“厦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不断探索的决心”,昨日下午则让采访团近距离感受到“厦门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魄力和底气”。
每次台风、暴雨期间,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便灯火通明、昼夜不歇,一道道调度指令从这里发出。昨日下午,采访团来到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这里相当于厦门应急管理的“智慧大脑”,设有指挥大厅、视频会商室、联合值守区、融媒体中心等业务区,可同时进驻45个联动单位,实现统一高效指挥调度。
厦门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杨晓东带领采访团走进联合值守区,值班人员全神贯注盯着屏幕,开展监测预警、监督管理等工作。“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城市,厦门面临台风、暴雨、森林火灾等多重灾害挑战。”杨晓东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局大力推进智慧应急体系建设,构建起“监测精准、响应迅速、救援高效、保障有力”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并在2022年9月正式投用厦门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在应急救援中,快速反应和有效救援至关重要。”杨晓东表示,市应急指挥中心目前已联通国家、省、市、区、镇(街)五级应急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全市6个区、45个镇(街),可以“点对点”视频叫应镇(街)责任人,确保指挥调度直达基层;汇聚气象、水利、市政园林、交通等46个行业主管部门4.3亿条123类业务数据,真正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统全市”,为科学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今年来,该中心成功指挥防御“杨柳”“桦加沙”等台风及强降雨,保障城市安全度汛。“实战成果充分验证了指挥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彰显‘机制引领、一体指挥’的应急管理优势。”杨晓东说。
思明智算中心
提供普惠算力支撑 为企业研发降成本
拥有997P(PetaFLOPS,即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每秒)总算力(包括自建算力和接入算力)的思明智算中心为厦门智慧城市建设夯实“算力”底座。昨日下午,采访团走进思明智算中心,这是厦门首个政企联建的智算中心,于今年4月启用。
“人工智能生产力由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构成,其中,算力是人工智能时代核心生产力。”厦门智慧思明数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思明智算中心主任洪洲培介绍,算力,即计算能力,是支撑智慧城市各项智能化、数字化应用的基础设施。“思明智算中心具备全市单一规模最大、算力最先进、综合能力最优的算力供给。通过集约化本地算力需求供给,提供普惠算力支撑,为AI企业的研发降低成本;同时,依托智算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培育孵化具有核心产品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企业,推动形成涵盖芯片、算法、平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洪洲培说。
思明智算中心是厦门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民生、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厦门市信息中心副主任赖晶晶介绍,厦门“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建设项目走在前列,一大批具有厦门特色的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我们充分利用厦门已有信息化建设成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信息技术赋能,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赖晶晶说,厦门“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按照‘1+2+N’的(1个数字底座、2个治理平台、N个应用场景)总体架构,聚焦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应急消防、交通运输、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治理难题,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实现城市治理事件及时发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声音
厦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走出独特路径
法治日报记者张家榕:此次采访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和思明智算中心,让我感受到厦门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出了独特路径。人工智能(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增强城市韧性。今后我将持续关注厦门智慧城市的“运营”路径,讲好厦门高质量发展故事。
感受到厦门浓厚创新氛围
福建日报记者王彦雯:此次采访的硕橙科技和宏发电声,一家推动人工智能在细分领域场景应用,另一家持续专注继电器研发生产,让我感受到厦门企业的创新实力以及厦门浓厚的创新氛围。这两家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坚持自主创新,令人印象深刻。今后我将继续关注厦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的亮点和成效,讲好厦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